張文震醫師分析,白種人雖然得黑色素瘤患者人數較多,但出現於黏膜比率不到百分之五,台灣人當中,得黑色素瘤患者人數較少,而黑色素瘤出現於黏膜比率可能高達百分之二十,這與紫外線曝曬似乎沒有關係。此外,白種人可能因為廣泛衛教加上黑色素瘤多長在皮膚,較容易發現,因此大約十名患者中約有九人在早期就確診,相較之下,根據臨床、門診觀察,台灣患者約四到五成確診時已是中、晚期。
張文震醫師表示,台灣人罹患黑色素瘤部位常發生於黏膜,目前原因不明,有些初步研究顯示,可能與接觸農藥、受傷有關。因此若是農業從業人員,最好避免赤腳踩在田地,盡量穿雨鞋等隔絕農藥傷害。民眾只要發現皮膚黑痣出現異常變化,或在黏膜發現黑點,最好提高警覺。如果五顆痣當中有一顆痣長得怪怪的,和其他痣不一樣,也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。
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治療多一項選擇。張文震表示,衛福部於近日正式核准免疫療法新藥Pembrolizumab用於治療晚期黑色素瘤,這是一種Anti-PD1免疫抗癌藥物,經標準治療無效後,可以多一項治療。
張文震醫師解釋,以開車為例,傳統免疫治療就像踩油門,重點在於提升免疫反應。而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作用比較像是鬆開剎車,癌細胞為求生存會抑制免疫功能,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會阻止癌細胞,讓癌細胞不再抑制免疫功能,當免疫功能恢復正常,就能順利辨識、殲滅癌細胞。